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二)
[ 来自:不详 阅读: 时间:2012.05.23 ] 2.2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影响 2.2.1在认识方面 (1) 对我国灌排泵站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我国机电灌排事业发展历史不长,因而不象其它水利工程那样,广泛被人们了解和重视。应该看到,从使用规模和装备水平上讲,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除涝抗旱减灾工程中采用塑料磁力泵站最多的国家之一。尽管机电灌排泵站在我国灌排和防洪、治涝工程中占有半壁江山,但由于种种原因,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堤防、水库和水电。 (2)
2.2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影响
2.2.1在认识方面
(1) 对我国灌排泵站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我国机电灌排事业发展历史不长,因而不象其它水利工程那样,广泛被人们了解和重视。应该看到,从使用规模和装备水平上讲,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除涝抗旱减灾工程中采用
塑料磁力泵站最多的国家之一。尽管机电灌排泵站在我国灌排和防洪、治涝工程中占有半壁江山,但由于种种原因,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堤防、水库和水电。
(2) 对泵站面临的危机和紧迫性的认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堤防的投入力度,重点堤段已达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从而为除涝工程的续建、配套,特别是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但目前我国大型泵站的除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20年一遇以上的不多。而且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施配套不全,排涝标准逐年下降,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许多泵站由于机组长期带病运行,故障率不断增加,关键时刻不能开机,损失巨大。泵站工程已暴露的和潜在的危险仍在不断增加。
(3) 对维护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
泵站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无论是对经济落后的山区、丘陵地区,还是对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灌排泵站实不可少,且与农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近些年来一些泵站因故障或为电费问题扯皮开不了机,引起农民的恐慌;一些地方因水事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2.2.2在管理方面
(1) 定位不准,体制不顺
泵站管理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属事业单位性质,但又得不到政府的补偿;按企业性质管理,既掺杂了政府行为干预,又得不到企业优惠政策。泵站现行的管理体制,既不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机构的改革,各泵站作为纯公益或准公益事业单位,既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又不能作为一个企业主体来运营管理,从而导致泵站工程管理单位事、企不分,观念落后,“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跟不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 人员素质偏低
缺乏高层次的技术骨干人员。由于
磁力泵站缺乏管理、维护经费,人员工资没有保障,造成业务骨干流失,出现了业务骨干不想来,想来的人又干不成事的现象,给泵站的稳定和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泵站的管理体制多年来变化不大,改革力度很小。泵站管理单位缺乏制约机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大量非专业技术人员在机构改革后进入水利站,在一些水利站中,非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3) 水费征收难
水费征收办法难以有效执行,出现旱情或涝情时,泵站所涉及的直接受益面往往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广袤无垠的农田,泵站特别是以排涝为主的泵站,所表现的多为社会效益,很难通过直接经济效益体现出来。这就使泵站实施市场经济管理面临很大困难。泵站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经济效益差,许多泵站职工生活困难。在很多方面,泵站的运作和调节必须通过行政干预和政府行为才能得以实施,让泵站纳入市场经济管理的范畴在全国可能还需很长的时间。
2.2.3在技术方面
(1) 规划设计不合理
提水灌区的规划问题,主要是处理好近期与长远规划的结合,蓄引提的结合,灌区的分区、分级以及多级提水的级间配合等;排水区的规划,要求在排水区划分问题上做到高低水分开,内外水分开,主客水分开,即实现等高截流,高水高排,洪涝水分开,河湖田水分开,排蓄结合,分区分级排水等。尽管在规划设计时有了通盘考虑,但往往因资金不到位,配套工程迟迟跟不上,加上水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这些工程能耗大,效益低。特别是一些六七十年代“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带来的问题就更多。
(2) 系统调度和调节能力差
涝区的排水工程以及高扬程提灌工程大都是由若干大中型泵站或泵站群组合而成的,各级泵站之间依靠狭窄的渠道和渡槽相连,缺少任何调蓄措施,调水系统的优化运行和调节能力较差是泵站科学管理的难题。由于各座泵站的机组型号、台数、机组参数及各座泵站整体流量、扬程等均不一致,给系统调节增加了一定难度。一座泵站,甚至一台机组出现故障时,都会给整个系统的调节带来困难。
2.2.4在资金投入方面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正常的养护维修长期得不到保证。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各地加大了泵站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但从全国各地泵站改造情况可以看出,泵站更新改造的步伐仍然很缓慢,大部分地区的更新改造速度远落后于设备老化速度。长期以来,泵站更新改造缺少中央专项资金。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启动,“十一五”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的实施,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3、全国泵站发展目标与任务
3.1全国泵站前期工作
跨入新世纪,部农水司启动了泵站更新改造前期工作,并委托灌排发展中心自2002年以来,开展了如下工作:
对全国泵站现状进行了普查。收集掌握了32个省(市、自治区)泵站基本情况,并建立了全国泵站资料数据库;组成专家组分赴十四个省对50多座大中型泵站进行典型调研。完成了《全国大中泵站调研报告》和《全国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建议报告》并报水利部。
以普查与调研的成果为基础,开展了全国泵站规划研究,并完成了《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研究报告》、《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十一五’ 规划思路报告》;建立了全国泵站综合评估体系和动态数据库;开展了泵站老化的安全鉴定、泵站综合评价分析等工作。
组织编写了《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355),修订了《泵站安装验收规范》(SL-356),承担了《泵站更新改造规程》(国标)的编写工作。围绕泵站更新改造举办了数期全国性培训班。
编制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大纲》,水利部向各省布置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专家对各省规划做了认真审查,并完成了《全国大型泵站“十一五”发展规划》。
灌排发展中心与部农水司、国家发改委共同对鄂、湘、赣、皖中部四省19处大型排涝泵站进行了调研。考察了典型大型排涝泵站建筑物、机电设备、变电所、辅助设备、附属设施及泵站周边水工建筑物。就泵站存在的问题、更新改造规划、水费状况及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编制完成了《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并由水利部批复实施。
灌排发展中心参加了由部农水司组织召开的,有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农经司、水利部规计司、农水司以及中部四省发改委、水利厅领导参加的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目标与任务,部署了有关工作。组织制定了《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安全鉴定工作导则》、《泵站安全鉴定文件格式》等一系列办法;完成了两批共66处大型排涝泵站安全鉴定复核工作。
3.2目标与任务
3.2.1指导思想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灌溉、防洪、除涝、保安为核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大型泵站的安全运行、节能高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大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并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2.2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重点放在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脆弱的灌排区泵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未经更新改造老化严重的泵站;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及农村社会稳定的灌排区泵站;优先安排影响泵站安全运行,或改造后能取得显着效益的泵站主体建筑物和主机组等的关键工程和设备。
(2)安全运行、节能高效
以实现安全运行、节能高效、城乡防洪减灾安全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泵站运行可靠性和装置效率,降低泵站能耗,以求得更经济合理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
(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根据国家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受益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操作性较强的措施。
(4)推进改革,良性运行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大型排涝泵站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合理确定泵站管理、运行人员及相关费用,达到泵站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
3.2.3主要目标
通过对泵站的更新改造,提高泵站机电设备技术水平,实现计算机监控和优化运行,消除工程安全隐患,达到安全、高效、低耗,并通过机组适度增容,适当增加排涝流量,提高泵站防洪、排涝、灌溉标准,全面提高抗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改善灌排条件。巩固、扩大灌排区受益保护范围,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具体目标:
(1)提高泵站的建设标准及防洪、排涝、灌溉标准, 提高抗御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2)解决主机组和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建筑物严重破损的问题。改善机电设备质量、性能,提高主机组和辅助设备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安全可靠、充分发挥效益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泵站装置效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并求得更经济合理的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
(3)提升泵站技术水平和机电设备的等级, 提高泵站装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运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把泵站改造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符合现代风格,采用计算机监控、机组性能和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的全新工程。达到技术的先进性、布局的合理性和工程设计科学化、设备现代化、运行自动化的目标。
(4)改革泵站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现代的综合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现代投资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质量与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人才激励机制。运行管理方式应适应泵站的生产特点、设备水平、技术状态和管理体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与国内和国际先进的水电管理模式相接轨。
3.2.4主要任务
(1)泵站水工建筑物技术改造。包括:泵房主体工程,进出水建筑物,流道,上、下游翼墙及直接为泵站服务的辅助水工建筑物,如进水闸、排涝闸、浮动取水站等的加固、维修、拆除或重建。
(2)泵站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包括:主电机、主水泵的大修或更新,泵站管理的变电设备、主要控制电气设备、油气水辅助设备的大修或更新等。
(3)泵站工程辅助设施和金属结构的技术改造。包括:泵站拦污、清污设施,断流设施、检修设施、起重设施等项目的大修或更新;高扬程泵站的长距离压力输水管道的大修或更新等。
(4)泵站工程自动化监控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泵站自动化要因地制宜,不要求全面铺开,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管理能力、技术力量等逐步实施。在建设和改造中,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实现对泵站的主要设备的动态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实现调度通信和视频监控自动化。逐步实现计算机联网调度及管理等。
(5)泵站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泵站的信息化建设应本着全面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全面规划泵站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向、建设标准和建设任务,分年、分步推进。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的原则。近期以建立信息采集传输,实时监测,实时预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再向建设实时调度和发布管理指令和决策策略过渡。
(6)泵站现代管理技术推广。大型泵站工程管理体制顺畅、运行机制灵活有效,是发挥泵站工程效益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任务和职责。加快泵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和状态检修,少人值守等先进的管理模式,研究建立泵站的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完善泵站水费征收和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强化泵站管理,管好用好泵站工程,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4、对策与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泵站是我国抗洪除涝、灌溉、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改造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对泵站从基础设施、机电设备、辅助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造和改革,而非单纯的泵站工程更新改造。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泵站更新改造工作的领导,加大监控力度,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2)严格国家基建程序,保障项目实施健康有序。认真做好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安全鉴定、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严格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和廉政责任制;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充分行使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检查职能;严格项目验收管理以及更新改造项目的审计监督、监察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干部安全。
(3)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和受益者在泵站更新改造中的事权和责任,贯彻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国家重点扶持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其投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地方应根据财政状况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及时到位。
(4)深化改革,建立良性循环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泵站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水费制度的改革,把泵站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更新改造的前提和保障条件。通过深化泵站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加强泵站管理机构内部改革,定编定岗定员定责,优化结构,精简机构,分流冗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大型泵站现代化建设。在泵站更新改造中要特别加强对泵站监测设施、生产生活设施、通信调度设施等管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要采用信息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提高泵站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水平,逐步实现泵站信息监控自动化、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化、管理调度自动化, 推进泵站现代化进程。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泵站更新改造中的应用,搞好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